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在胃黏膜上發現的革蘭氏陰性螺旋桿菌,螺旋形、微需氧,黏附于胃粘膜及細胞間隙,生長緩慢,營養要求苛刻。它會降低胃內的酸度,使原來不能在胃內存活的細菌得以繁殖,破壞胃粘膜,使胃酸腐蝕正常組織,潰瘍經久不愈。1982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發現,幽門螺桿菌正是導致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罪魁禍首。
幽門螺桿菌通常通過直接接觸唾液、嘔吐物或糞便而實現人際傳播。也可能通過受污染的食物或水傳播。大多數患者在感染早期沒有任何癥狀,部分可出現急性胃炎癥狀(包括上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典型癥狀為患者出現慢性上腹疼痛、飽脹、不適、反酸、噯氣、晨起惡心等消化道癥狀,這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胃黏膜的炎癥改變,即慢性胃炎。
對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建議應該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以防止感染。感染者需要積極治療、定期體檢和復查,以避免感染別人。最常見療法是使用一種可減少胃酸生成的質子泵抑制劑和兩種抗生素,有時也聯用次水楊酸鉍消滅感染。給予蘭索拉唑、奧美拉唑、泮托拉唑、雷貝拉唑或埃索美拉唑數種質子泵抑制劑其中之一。這些藥物可能導致腹瀉、便秘和頭痛。也可使用數種不同的抗生素,包括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和四環素。這些抗生素均可能改變味覺并導致惡心,阿莫西林、克林霉素和四環素可能導致腹瀉。水楊酸鉍可能導致便秘,以及舌頭和糞便發黑。
幽門螺桿菌發現以來,螺桿菌與人和動物胃腸道細菌致病性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的熱點之一。中國已有研究發現,一些清熱解毒的中藥包括黃連、黃芩、大黃、板藍根、五味子、烏梅等藥物,對幽門螺桿菌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黃連素的中藥有效成分為小檗堿,是從黃連、黃柏等植物中提取而來,多年來用于抗菌消炎,特別是腸道、膽道感染等。
研究者們發現,黃連素聯合三聯殺菌方案能有效治療頑固性胃炎患者,并起到殺菌作用,而在老年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中,黃連素亦有一定療效。黃連素聯合三聯療法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也得到臨床驗證。但在兒童中的臨床研究鮮有報道,研究者們通過小鼠造模,給予黃連素干預后,與標準三聯和含鉍劑的四聯方案進行比較,結果發現,標準三聯殺菌方案的總根除率為55.0%,黃連素聯合標準三聯殺菌方案Hp根除率為77.5%,含鉍劑四聯殺菌方案Hp根除率95.0%(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標準三聯方案基礎上加入黃連素后可增加小鼠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雖較含鉍劑組略低,但也證實黃連素有一定的協同抗菌作用,能增加根除率。為了證明黃連素的這一作用,研究人員又設計了體外抑菌實驗來驗證這一結果,通過瓊脂稀釋法來測定黃連素在幽門螺桿菌標準菌株中的抑菌效力,結果顯示黃連素單藥對幽門螺桿菌標有抑菌效力,其MIC為12.5mg/ml。這一結果證實了黃連素的抗幽門螺桿菌標作用。也有學者做了機制分析,認為其可能機制為抑制幽門螺桿菌標細胞內對葡萄糖的氧化反應,從而使病菌無法得到充足的營養而凋亡,但具體分子生物學機制有待進一步實驗研究。
黃連素抗幽門螺桿菌作用在小鼠實驗得到驗證,為其在兒科臨床應用上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對揭示中藥作用機制,實現中藥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為臨床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在兒童體內以及在不同性別、年齡段、地區等是否仍有較好的抗菌效果,以及對耐藥菌株的作用效力,與其他抗生素相比是否存在優越性等,均需后續進一步開展實驗和臨床研究。
?
參考資料:
1、https://www.msdmanuals.cn/home/digestive-disorders/gastritis-and-peptic-ulcer-disease/helicobacter-pylori-infection
2、https://rs.yiigle.com/CN115454201904/1129180.htm